2024-10-22 11:24:03
4250
http://127.0.0.1/
2024-10-22 11:24:03
admin
在兰州交通大学的后山,藏着一座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建在人防山洞中,这就是我国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兰
c2024-10223488.html
中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划图诞生记
0
2024-10-22 11:21:29
1
0
1
0
兰州日报
人文
[{"insert":"在兰州交通大学的后山,藏着一座博物馆。"},{"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这座博物馆建在人防山洞中,这就是我国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image":"08d6431e4dcdd1b5b6171ff93bc8a10c_74160_768_576.jpg"}},{"attributes":{"align":"center"},"insert":"\n"},{"insert":"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的选址在古地震断裂带上的一处长达6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内部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共有6个展馆,相互连通,是目前我国收藏最丰富的地震专业博物馆。"},{"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目前博物馆展出了334件套实物资料: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标本、因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而制造的全国唯一地震货币、保存着从建国到现在使用过的地震仪器、万年前形成的固化沙柱标本等。"},{"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其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就是中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原始手稿。"},{"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走进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立刻能感觉到凉风徐徐,展厅温度常年保持在十三四摄氏度。记者跟随着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副馆长柴子雲,见到了这张珍贵的原始手稿。"},{"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纸质泛黄,线条清晰,全图皆手绘而成,用六种不同的颜色标注着不同的烈度,还书有繁体“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尽管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这张烈度区划图仍然保存完好。"},{"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此图是解放初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绘制,一共两张,一张在苏联专家撤离时被带走,馆里展出的是仅存的一张。”柴馆长介绍,“在这张1比500万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上,将全国划分为Ⅸ度及Ⅸ度以上、Ⅷ度、Ⅶ度、Ⅵ度和Ⅴ度六个不同烈度的地震区。20世纪60年代初,由时任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的郭增建将图从北京带回到兰州。1988年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建馆期间,郭老将这张图捐赠给了博物馆,由博物馆永久收藏保存。”"},{"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起始之年,国家要求一些重要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抗震设防,特别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建设工程都要有当地的基本烈度数据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从1954年开始,我国专家和前苏联专家共同开展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在说到这张手绘的第一代烈度区划图的绘制缘由时,柴馆长介绍道:“其中中方负责人是李善邦,他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前苏联是以果尔什科夫为主,他是当时前苏联最高水平的地震地质专家。这项工作得到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多次关怀以及副院长李四光的帮助。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1956年全中国版图的烈度区划工作完成了,并绘制了以最大影响烈度为指标的第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我国第一张全国性的地震区划图就此诞生,该图和说明书发表在了1957年的地球物理学报上。这版地震区划图建立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首次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在地震区划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夺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被忽视的抗震设防问题。这是兰州市地震博物馆抗震设防分馆门口格外醒目的一句话。柴馆长介绍道,“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方针。开展震害预防与防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而抗震设防的依据就是地震区划图。”"},{"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地震区划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第一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1957年编制完成,并于1977年、1990年、2001年、2015年对地震区划图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现行的是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发布于2015年,并于2016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这张图,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一大批重点项目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今,也是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防震减灾,造福人民。这些关于地震的历史遗珍,如今正静静地陈列在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向参观者无声地讲述着甘肃乃至中国地震的历史片段。"},{"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attributes":{"bold":true},"insert":"地震烈度"},{"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地震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破坏程度越高的地震烈度越大。"},{"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attributes":{"bold":true},"insert":"我国地震烈度区划图"},{"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第一代"},{"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此图是1954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绘制,一共两张,一张在苏联专家撤离时被带走,一张珍藏在兰州市地震博物馆。"},{"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第二代(1977年版)"},{"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1977年版地震区划图就是基于地震中长期预测方法编制的。该版区划图给出了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在未来一百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该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该图的编制分为先进行地震危险区划,再完成地震烈度区划两步。"},{"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第三代(1990年版)"},{"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该版区划图首次以超越概率的形式定义了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该图的概率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图中所标示的烈度在50年被超越的可能性为10%。"},{"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第四代(2001年版)"},{"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该版区划图运用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最核心的内容是突破了用基本烈度作为设防标准的传统做法,首次采用地震动参数编图,直接给出工程设计所需的地震反应谱的关键参数,符合我国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主要成果为“两图一表”,即《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并最终以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306-2001发布实施。"},{"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第五代(2015年版)"},{"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我国现行的是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发布于2015年,并于2016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相对于四代图,五代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新的地震构造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和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确立了新的场地影响调整原则,首次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及相应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原则。"},{"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insert":"主要成果表现为“两图两表”,即《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attributes":{"align":"justify"},"insert":"\n"}]
0
39b2e5018cf6b51f9cbaa35d8ac7b5c1_147351_346_208.png
39
0